发布时间:2023-09-13浏览次数:412
中新网杭州12月8日电(张煜欢)“扫扫二维码,提前看医生”,一进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候诊区,患者吴先生就听到广播里的温馨提醒,他扫码进入小程序后,通过模拟临床医生诊疗思维来提问和引导,在多轮一问一答的语音对话中,很快就完成了预诊的病情录入。
浙大邵逸夫医院自助服务区内。浙大邵逸夫医院供图
近日,浙大邵逸夫医院创新推出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小程序“智能医生助理”,其可根据对话内容快速完成主诉症状、伴随症状、诊疗情况、既往史、家族史等医疗信息的采集,5秒自动生成预问诊病历,并同步至医生工作站,方便医生在患者进入诊室前提前了解病史。
在医院里,医患间的沟通交流贯穿整个诊疗过程,一旦出现无效的沟通或是信息的不对称,便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导致就诊效率降低。如何进一步提升诊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人工智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坦言,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大语言模型作为当前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引领着新时代人工智能开发新范式新变革,是拓宽医学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更是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质量的必然选择。
“我们基于医学大语言模型上线‘智能医生助理’,是希望能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力量,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智能、更个性化、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蔡秀军说。
“以前我面对医生的时候常常会紧张得讲不清楚话,有时还会遗忘一些关键信息,现在有了这个‘小助理’就方便很多,操作也简单,只需按住按钮说话,声音就能一字不落地变成文字。”患者吴先生说。
此外,“智能医生助理”还可让医生在问诊时更专注于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医生只需要按下录音键,就能自动记录与患者间的沟通对话,其能精准理解临床语义,将语音转化成结构化的医疗文本,并自动生成规范化的电子病历,大大提高医生问诊的效率和质量。
“大语言模型的应用让我们迎来了医疗新时代,也对智慧医疗有了全新思考和理解。从诊前的预问诊,到诊中的语音实时收录与临床语义解析,再到诊后的随访、复诊提醒等,‘智能医生助理’既减轻了医生工作负担,又改善了患者就诊流程。”浙大邵逸夫医院门诊部主任丁勇说。(完)
中新网上海12月8日电 (记者 王笈)作为“何谓海派”艺术系列大展的第三个项目,“历史的星光——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研究展”8日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拉开帷幕,呈现20世纪上海和京津地区中国画的发展历史、理论成就和大师风采。
“历史的星光——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研究展”。 中华艺术宫 供图
这是上海首次系统呈现京津画派与海派绘画。京派注重从传统中汲取前行的动力和方向,海派则注重对新需求、新潮流的拥抱。展览立足于近现代艺术发展历程中这两个极为重要的画家群体的研究,展出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艺术家的近90件精品力作。
观众可从齐白石《松鹰图》、萧俊贤《着色山水》、溥儒《薜荔垂千仞》等作品,窥见京沪两地画坛借古开今面貌之丰富;亦可从吴湖帆《碧海苍松》、胡佩衡《紫溪晚霞》、吴镜汀《华山南峰》等作品,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后融合写生之法的时代新风。
“历史的星光——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研究展”。 中华艺术宫 供图
本次展览中还有一幅北京画院收藏的吴昌硕题写于1920年的齐白石润例,格外引人注目,可知齐白石初入北京画坛以砚田为生计、其画价的基本情况。齐白石曾赋诗:“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难掩其对“缶翁”吴昌硕的尊崇之情。
在总策展人陈翔看来,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譬如一个着中山装,一个穿西装”,各自以机智而切身的选择、务实而有效的实践来积极应对变革大潮的冲击。“它们既有共性,又各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坚韧顽强和自我革新的生命力。”
“历史的星光——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研究展”。 中华艺术宫 供图
据悉,“历史的星光——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研究展”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联合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共同主办,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朵云轩集团有限公司协办。(完)